一、转口贸易的审查管理
业务发展,制度先行。规章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操作流程的梳理规范是保障业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2011年至今,国内外汇形势已经历数次巨大变化,相应地,转口贸易等高风险业务的管理规定也随之进行了多次调整。为更好地执行外汇政策,银行应对高风险业务制定专项管理办法和参考手册,明确岗位分工、受理条件和办理流程,逐一梳理总结业务所涉及的政策要求、潜在风险和审查防范措施。同时,密切关注业务形态变化和监管政策变化,及时进行内控制度的更新与完善。
在外汇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的今天,展业三原则已成为监管机构对银行业务审查是否到位的评判标准。其中的“尽职审查”原则更是要求银行从“表面审核”向“实质审核”转变。无论是对转口贸易还是其他业务,交易背景和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审核,都是展业三原则在单项业务审查中的具体体现。其应是一种动态的、持续性的尽职审查,覆盖从受理、调查、审批、放款、贷后的业务全流程,缺一不可。由一线营销、政策管理、单证审查、信贷审批和贷后管理人员组成审查链,明确职责,相互配合,形成审查的闭环管理机制。在业务办理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受理人员不仅应从各自专业角度出发,根据审查时点可获取的信息、数据、单据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估,而且须做好审核结论的及时传递与妥善保存,*终共同得出合理结论。
此外,在政策风险大于信用风险的业务发展背景下,加强与监管机构的沟通,及时争取针对性的指导和有效信息,也是确保业务受理合法合规的重要一环。
综上,转口贸易项下交易背景和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审查不应是单一岗位的单项职责,也无法凭借一人之力就可做到“尽职审查”。它不但需要合理的制度规定,更需要业务受理流程中,所有岗位对制度的切实执行和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合力,铸成防范风险的铁壁铜墙。
-------------------
有些转口贸易,表面是一种贸易方式,实质往往是一种金融运作。或者说,转口贸易有时是穿着贸易外衣的金融运作模式。但是实体经济里也有转口贸易,在有些地区,转口贸易更占据着贸易的主导地位。因此转口贸易有其复杂性。
多年以来,转口贸易在贸易金融界一直是个敏感的话题。有人说,转口贸易都是为了套利而构造出来的,应该严格禁止。有人说,贸易就是为了套利,通过转口贸易套利,无可厚非。近年来转口贸易量增长快速,远高于一般贸易的增速,有关转口贸易的合规风险和信用风险也不时曝光,因此有研究探讨的必要。
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境外设立进出口平台公司,打通了境内外贸易路径,可以更好地利用境内境外两个市场,境内境外两种资源。更重要的是,引进境外优质高效的金融资源成为可能。
引进境外低成本资金。华一(香港)公司TT汇进来的资金,是在收到巴基斯坦银行的信用证承兑电报后,在香港贴现所得,利率相对较低。通过在境外设立出口平台,为引进境外低成本资金创造了条件。做大境外平台流量。境外平台的贸易流量做大之后,就有可能从当地银行获得授信额度,可以独立地在境外银行开立信用证,或者获得贸易融资。这样,境外平台逐渐壮大。打造实体经济走出去的桥头堡。要贯彻“一带一路”倡议,实体企业走出去是前提,平台企业是境内企业“一带一路”上的桥头堡。平台企业可以作为进出口贸易的中介,也可以作为跨境并购的主体。
2. 纯粹套利的转口贸易
如果浙江的一家贸易企业,跑到天津某银行去开户,存入百分之百保证金(或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开立180天进口信用证。从新加坡采购标准铜,再转口卖到香港。香港买家即期TT回款。货权凭证是标准仓单,由世界**仓储公司出具。
这样的交易结构,目的何在?(图3)
如果境内购买理财产品的收益是年息6%,境外资金成本是4%(包括汇率锁定费用),那么开立一票信用证,在资金上就可以有2%的收益。如果TT回款被用来再次开立信用证,就又有2%的资金收益。这样可以获得循环收益。
这是典型的套利型转口贸易。特征有四:信用证期限较长、标准仓单、有色金属、银行低风险业务。
3. 进口业务变成的转口贸易
有些客户到银行来开立信用证时,不确定是一般进口还是转口贸易。要在承兑时才能根据货物的市场价格来决定。到时如果境外市场的价格较好,就在货物进关之前转卖境外,成了转口贸易。
另有一种情况,本身是进口业务,却要做成转口贸易。
A公司先从沙特进口,再出口到香港平台公司,经销商从香港进口。这么转来转去,看似劳民伤财,其实有其道理。
A公司是沙特原料厂的一级经销商,国内经销商要进货,只能通过A公司。但是A公司拒绝直接卖给国内经销商,原因是国内结算要用人民币,而A公司从沙特进口要用美元结算,里面就有汇率风险。
国内经销商用美元从香港平台进口,于是整个链条都可以用美元结算,避免了汇率风险。